作者: 馮鍇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5-23 09:21
□記者 馮鍇
傍晚時分,一輛電動車在菏澤萬福河濱水公園附近撞人后逃逸。經過七天不間斷追蹤,辦案民警終于在案發地周邊海量視頻中找出肇事車輛,進而鎖定肇事者。5月19日,記者在菏澤交警直屬一大隊了解到案件背后的曲折過程。
電動車撞人逃逸
“南外環(珠江路)萬福河公園處,兩人被電動車撞傷,肇事車輛逃逸,已通知120……”5月5日17時50分許,菏澤交警直屬一大隊接到110指揮中心指令。
接到指令后,事故中隊值班民警率領輔警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。當時,兩名傷者已被送往醫院,其中一名傷者傷勢較重?,F場既沒有監控設備,也沒有任何遺留物,只在地面上留下一條長長的劃痕。通過詢問傷者,辦案民警了解到,肇事車輛為一輛白色踏板式電動車,騎乘者疑似為兩名未成年人。
“現場沒監控,沒有肇事車輛遺留物,可以說是‘零證據’,我們甚至連肇事車輛的車型都無法確定,破案難度太大了!”辦案民警感嘆道。
為盡快將肇事者繩之以法,還受害人一個公道,事故中隊迅速成立專案組全力開展偵查工作。
追蹤七日,找出嫌疑車
專案組成立后,辦案民警兵分兩路,一路調取案發地周邊五公里內所有監控視頻,試圖在其中找到肇事車輛的蹤跡;另一路則在周邊進行走訪,希望能獲取有價值的線索。
然而,經過大量走訪調查,辦案民警始終未能發現肇事者的蹤跡,案件一時陷入僵局。于是,辦案民警繼續擴大排查范圍,同時持續在海量監控錄像中尋找蛛絲馬跡。
案發第七天,案件終于迎來轉機。視頻組民警在查看市人民路與緯四路交叉口附近一處監控時,一輛駛過的電動車引起了民警的注意。畫面雖然模糊,但經過仔細比對,這輛電動車與傷者描述的肇事車輛高度相似。
不過,遺憾的是,此處監控畫面并不清晰,無法確定騎電動車人員的相貌,也無法排查其身份信息。辦案民警并未氣餒,以此為線索進一步排查,最終找到一張電動車駕駛員與另外一人同行的圖片。這張圖片雖然依然無法確認電動車駕駛員的樣貌,但民警通過對另外一人的排查,確認其身份為定陶區仿山鎮某村的小高(化姓)。
通過對小高的調查,民警確定電動車駕駛人為小高的同校同學小李(化姓)。在其學校外,民警找到了小李的電動車,發現其車身外側有劃痕。經過比對,這輛車就是肇事車輛。
未成年人騎電動車上路危險又違法
之后,辦案民警在小李的老師陪同下對小李進行詢問。
經心理疏導和法制教育,小李如實供述,事故發生當天,其小學同學小王(化姓)駕駛這輛電動車載其回家,路過事故發生地時,因操作不當將兩名行人撞傷。事故發生后,兩人因害怕承擔責任選擇了逃逸。
這起案件歷經七個晝夜終于告破,為傷者討回了公道,同時也為未成年人及其家長敲響了警鐘。交警部門介紹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》明確規定,在道路上駕駛電動自行車必須年滿16周歲。交警部門提醒,未成年人駕駛電動車存在極大安全隱患,家長及學校需切實履行監護與教育責任,強化交通安全和法治意識培養,從源頭杜絕此類風險。
交警部門表示,下一步,將持續加強對未成年人交通違法的治理力度,以“零容忍”態度守護道路安全,同時聯合社會各界織密未成年人交通安全防護網,讓法治與安全成為青少年成長路上的“必修課”。